中華職業教育社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試驗區揭牌暨張謇職教思想教育實踐共同體成立儀式于11月16日在海門舉行。
海門是張謇先生的故里,一直以來致力于傳承和弘揚張謇先生的職教精神,大力推動構建現代化職教體系,培育一批符合社會發展規律、服務經濟發展、德才兼備的現代化職教人才,張謇先生的職教思想在海門大地上綻放時代光芒。
“國所之立,以民為天;民之生存,天于衣食;衣食之源,父教育而母實業。”這是張謇在多次講話和文章中都反復闡述和強調的觀點,也是他畢生事業主張的集中反映,而張謇在興辦實業的同時,尤為重視職業教育。“有實業而無教育,則業不昌”,“不廣實業,則學又不昌”,必須達到“實業、教育迭相為用”的境界……雖已過去百余年,但張謇的這些觀點并未被時代拋棄。“張謇雖然接受的是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但是他敢于打破傳統,走出國門,去學習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再結合本國、當地的實際去發展我們自己的職業教育 ??梢哉f,張謇是我們全國職業教育當之無愧的領跑者和先驅者。”海門張謇研究會副秘書長吳開宇接受采訪時說。
創辦于1986年的江蘇省海門中等專業學校,又名海門張謇職業技術學校,是全國第一所直接以張謇命名的學校。根植于張謇的故鄉,海門中專充分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源,形成并完善了貼近職業教育實際、富有學校自身特色的“以生為大、因愛而生”的張謇式“五大五生”職業教育管理模式,以“職業人才計劃、自我發展學生”為輸入端,以“職業人才隊伍、高素養高技能學生”為輸出端,努力創建為全國一流的職業教育學校。
“學必期于用,用必適于地”是張謇職業教育思想中又一與時俱進的創新理念,張謇認為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要按照實際需要、當地實情,以做到才盡其用。“張謇先生的這一思想其實與我們現在所說的產教融合是不謀而合的。這么多年來,海門中專秉承張謇先生的理念,積極對接生物醫藥、機器人、智能制造等海門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打造中南建筑產業學院、現代裝備制造產業學院、中天物聯網產業學院、振康機器人產業學院等,培育了一批服務地方、德才兼備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海門中專黨委書記宋健說。
吳開宇向記者介紹,張謇先生在創辦學校的同時,也會配套建立附屬的實訓基地,他所倡導的“知行并進”與現代職教體系中的“理實一體”也是相契合的,強調理論與實際、課堂與實習、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結合,注重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宋健表示,學校依托校內外各類專業實訓基地,實現產、學、研、訓、賽、考一體化。注重學校資源與企業資源相結合,仿真教學和真實訓練相融合,既引企入校,又走出校門,開展校企合作實踐活動,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分期分批到合作企業見習實習,開展工學交替、頂崗實習活動等,提前讓學生感受“職業人”氛圍,進一步錘煉學生的職場實力。
縱觀張謇一生,在“以實業輔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實業。實業所至,即教育所至”的理念堅守下,他在南通辦實業、興學業,次第有序創辦數所學校的同時,還創辦了盲啞師范傳習所、女工傳習所、貧民工場等諸多社會教育機構,構建了囊括普通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和社會教育等區域層次和門類齊全的大教育體系。在張謇先生職教思想的指引和影響下,海門中專先后獲得“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職業院校學生工作創新優秀單位”“江蘇省中等職業學校德育管理30強”等30多項國家級、省級專項榮譽。學校對口單招本科上線人數穩居江蘇前茅,專轉本考試通過率連續兩年名列全省第一。學生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受到用人單位高度認可,用人單位滿意率達98%以上。海門先后接待來自新疆、云南、陜西、上海、浙江、安徽、山東、河北、江蘇等地的50多個代表團前往海門中專參觀學習,不斷擴大“大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影響力和輻射力。職業教育已成為海門又一張閃亮名片。
?。▉碓矗汉iT區融媒體中心 編輯/周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