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公共空間治理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抓手。今年以來,江蘇省淮安市清江浦區全面推進區域內鄉村公共空間“全面清、有序收、高效用”,積極開展閑置和被侵占集體資產資源清查行動,創新采取“改造提升、做強產業、留住鄉愁”公共空間利用思路,持續推動區域空間形態重構、空間布局優化、空間經濟發展,著力打造鄉村振興現實樣板。
建機制 促長效
自鄉村公共空間治理全市域推開動員大會召開后,清江浦區迅速召集相關部門和各涉農鎮街進行研究落實。第一時間成立工作專班,因地制宜擬訂工作實施方案和推進計劃,建立“日報進度、每周調度、半月督查”工作機制,組織完善由三套班子領導、鎮街機關干部和村“兩委”成員共同參與的片區公共空間治理“1+N+N”工作團隊,同時,政協紀檢部門協同開展監督,推動全區鄉村公共空間治理工作走深走實。
為加快今年新啟動鎮村公共空間治理工作開展,該區創新采取15個先導村和18個非先導村結對幫帶的舉措,由先導村傳授工作經驗和方法,幫助非先導村盡快熟悉治理工作目標、方向和流程,努力實現鄉村治理有效、閑置資源盤活、村集體經濟壯大的多贏局面。截至目前,全區共排查出“三空間一資源”問題506個,已完成問題整治清收504個,土地清收率達98.87%,各鎮街積極利用清收的各類集體資產資源產生收益620.36萬元。
強引擎 促增收
走進位于武墩街道的萬慧邦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銑刀生產車間,若干臺刀具加工設備自動進行開槽、段差等操作,秩序井然。“開展鄉村公共空間治理后,街道及時盤活16畝存量土地,促成該企業在今年投產運營。”街道招商辦負責人李興通介紹,企業預計年銷售額可達1.5億元、利稅800萬元,帶動周邊村民群眾就業280余人。
與之類似,鹽河街道王元村通過對農地空間和集體土地進行治理整合,將原有零散地塊整合成700畝的連片地塊,實現“小田并大田”,成功招引總投資約1.2億元的數字化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項目融合“種植業+數字科研+農業旅游”,打造“科技制高點”“市民菜籃子”“周末好去處”,將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實現鄉村振興提供動力、夯實基礎。
以空間治理帶動產業發展,該區各鎮街按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原則,創新工作路徑,幫助各村對清收后的集體資產資源開展高效利用,積極引入帶動力強和科技含量高的工農業產業項目,著力打造富民增收“強引擎”,實現集體經營性收入村均新增30萬元目標。
美環境 促提升
漫步在清江浦區的鄉間道路上,村容村貌整齊潔凈,美麗鄉村新畫卷徐徐展開,這一切都與公共空間治理工作密不可分。今年以來,該區以全域鄉村公共空間治理工作為抓手,系統實施空間治理明確產權、統籌設計規劃引領、鎮村布局合理調整、全域整治集成用地、環境設施改善升級、產業融合高效植入、鄉村治理優化提升“七步工作法”,一村一策,分類試點培育“3類村莊”,不斷提升鄉村“顏值”“氣質”。
老式的木制家具、陳舊的農用器具……走進和平鎮唐莊村村史館,一件件承載著歷史記憶的老物件映入眼簾。“得益于公共空間治理,我們盤活廢棄沼氣站廠房資源,把它改造成保留和展示老物件的村史館,幫助村民留住記憶、留住鄉愁。”該村黨總支副書記張啟海說。
以公共空間治理為契機,唐莊村結合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因地制宜疏浚臟污河道、整治雜亂岸坡,將騰退出來的空閑地塊和河道兩側區域建成環境優美的村民聯心廣場,補齊村公共治理“短板”,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這樣的“蝶變”不是個例。不遠處的嚴集村把村莊道路、水體及集中居住區等公共空間治理作為工作重點,動員群眾主動參與自我整治,清理出反修渠、南小河等淤泥、“五堆”10余噸,清出土地近110.5畝,村集體收入增加18萬余元。“通過整治,村容變美了,村集體收入增加了,大家的心情都跟著更好了。”村監委主任張文虎說。